湖南高沙网

导航上方广告
搜索
湖南高沙网 门户首页 湘西南动态 查看内容

我市再添棕包脑等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12-4 20:16| 编辑: 蓼水欢歌| 热度: 968℃| 评论: 0

摘要: 12月4日,邵阳市非遗保护传承中心传来喜讯,我市国家级非遗再添"新军":棕包脑、中医正骨疗法(新邵孙氏正骨术)、竹纸制作技艺(滩头手工抄纸技艺)三项目被确定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日前,国务院批准文化部 ...
12月4日,邵阳市非遗保护传承中心传来喜讯,我市国家级非遗再添"新军":棕包脑、中医正骨疗法(新邵孙氏正骨术)、竹纸制作技艺(滩头手工抄纸技艺)三项目被确定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日前,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予公布。其中,我市洞口县“棕包脑”、新邵县中医正骨疗法(新邵孙氏正骨术)、隆回县竹纸制作技艺(滩头手工抄纸技艺)分别被确定为传统舞蹈类、传统医药类、传统技艺类代表性项目。

至此,我市拥有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14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21项。(刘芳军 谭高荣)


【相关链接】

棕包脑

棕包脑

据传瑶族“棕包脑”是由一个古老传说演化出来的。雪峰山住着一位美丽的瑶族母亲,一次在采摘山果时被凶恶的强盗掳走。她的儿子为了救母,拜梅山神为师,苦练本领。为了不让强盗察觉,他用棕片包裹脑袋,在三峒梅山的帮助下经历千辛万险,终于打败强盗,救出母亲。为了颂扬祖先寻母救母孝母的大孝美德,雪峰山地区的瑶族后人,世代都要跳起“棕包脑”,祭祀祖宗,祈福未来。

“棕包脑”是一种瑶族祭祀舞,主要流传于洞口县瑶家山寨。“棕包脑”舞源自雪峰山地区流行的梅山祭祀活动,舞蹈动作以摆首、甩臂、舞棍、扭腰、跺脚、左右顿步为主,简练干净、粗犷有力,充分展示了瑶族人民坚强刚毅、不畏强暴的性格特点。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研究湘西南地区民族学、民俗学和梅山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孙氏正骨术

孙氏正骨术

孙氏正骨术诞生于清代晚期,产生于新邵县(古属梅山地区)龙山脚下的太芝庙乡。据考证,孙氏家族是药王孙思邈的后裔,世代文、武、医、道兼修,将家传的医术与古老神秘的梅山医学中的接骨术与中医骨伤科学及道教医学相结合而创立独具特色的正骨术。

孙氏正骨术具有浓厚的梅山文化、龙山药王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有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在学术上倡导“筋骨并医”、“正骨先理筋”、“形神并重”、“期位辨治”、“整体调治”、“众术共成”,强调“一保肢体、二恢复形体结构、三恢复功能”。

滩头手工抄纸技艺

滩头手工抄纸

滩头手工抄纸技术继承于蔡伦的造纸术。在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记载的用楠竹造纸 “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舂臼、荡料、入簾、覆簾、压纸、透火、焙干”生产过程的基础上,对“煮楻、足火、舂臼”三个流程加以改进,形成独特的滩头手工抄制竹纸技艺。

滩头手工抄制竹纸技艺在明代就已经成熟,清代、民国为鼎盛时期。当时,在滩头古镇及周边几十个村庄,拥有作坊1100多家,熟练工人2000多名,主要是手工抄制竹纸,然后利用竹纸做底纸衍生出色纸、香粉纸、祭祀纸等多个品类,年产各种纸品几十万担,远销云南、贵州、汉口,直至上海、香港、东南亚,滩头也曾因此被誉为“南方纸都”。多年来,滩头手工抄制竹纸业带动了滩头木版年画、梅山纸马、滩头香粉纸、色纸、祭祀纸等以竹纸为原料或为载体的传统手工产业的发展。

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免责声明:湖南高沙网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法律顾问:向涛律师

湘公网安备 43052502000012号

Copyright © 2013-2020 湖南高沙网 hngaosha.com 版权所有.

GMT+8, 2024-5-4 03:00 , Processed in 0.12103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可信网站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湖南辟谣平台 湖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我的设置 发布资讯 主论坛 手机版 微信登陆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